在抚顺,提起抚顺银行,就像说起家附近的老字号餐馆 —— 不一定有多么华丽,但一定足够贴心、靠谱。
这家土生土长的银行,二十多年来扎根在城市的烟火气里,把网点开在居民楼下、菜市场旁,用懂抚顺人的服务、接地气的产品,成为大家生活里离不开的 “金融街坊”。
无论是大爷大妈取养老金,还是小商户周转资金,或是年轻人规划储蓄,在这里总能找到合心意的答案。
网点就在身边,服务暖到心里
抚顺银行的网点,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城市各处。
在新抚区的老旧小区里,网点门口特意修了平缓的坡道,方便老人推轮椅进出;在望花区的菜市场旁,网点专门设了 “零钱窗口”,每天备着大量 1 元、5 角的零钱,商户收摊后顺路就能兑换;在顺城区的学校附近,网点周末会摆起 “学生储蓄角”,教孩子们用零花钱理财。
这种 “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服务” 的布局,让抚顺人觉得 “银行不是高高在上的机构,而是楼下能随时串门的邻居”。
服务里的细节,更透着抚顺人的实在。
柜台工作人员永远记得常来的老人姓什么,知道谁听力不好要大声说话,谁眼神不济需要放大单据;遇到不会用 ATM 机的市民,保安师傅会主动上前指导,步骤讲得像教自家亲戚;甚至连等候区的饮水机,夏天会提前晾好凉白开,冬天保证水是温的。
张阿姨每周二都会去家附近的抚顺银行网点,不只是取养老金,还会和客户经理聊几句家常。
“上次我说孙子爱吃山楂,下次去工作人员就给我推荐了附近新开的山楂糖葫芦摊;听说我血压高,他们还在网点备了血压仪。
” 这种超越金融业务的关怀,让很多老人把去银行当成了每周的 “固定社交”。
懂本土生意,帮小商户把日子过红火
抚顺的小商户们,几乎都受过抚顺银行的帮衬。
银行的客户经理跑遍了全市的菜市场、小餐馆、服装店,熟悉每家店的经营情况,知道他们需要的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,而是 “简单、快、够用” 的资金支持。
开面馆的李哥去年想翻新店面,手里差 8 万元。
抚顺银行的客户经理来看过两次,没要复杂的抵押手续,就凭着李哥开店五年的口碑和稳定的流水,三天就批了贷款。
“他们知道咱小本生意不容易,贷款手续简单,利息也不高,还嘱咐我‘不够再吱声’。
” 翻新后的面馆生意好了一倍,李哥特意给银行送了一面锦旗,上面写着 “抚顺银行,商户靠山”。
除了资金支持,银行还帮商户解决实际难题。
针对菜市场商户 “收款杂、对账难” 的问题,推出了 “聚合收款码”,微信、支付宝、银行卡付款都能收,每天自动生成对账表;给服装店老板提供 “会员管理工具”,帮他们记录老顾客的尺码和喜好,提升复购率。
这些 “不只是借钱,还帮着赚钱” 的服务,让商户们觉得 “银行是真把咱当自家人”。
疫情期间,抚顺银行给受影响的小商户推出 “缓息政策”,允许暂停还款 3 个月,利息只算本金部分;还联合外卖平台搞培训,教餐馆老板做外卖运营。
靠着这些支持,很多商户熬过了最难的日子,如今生意比以前更红火。
守着烟火气,和抚顺人一起过日子
抚顺银行的金融服务,早已融入抚顺人的生活节奏。
针对上班族推出 “朝九晚五之外的服务”—— 部分网点晚上七点才关门,方便下班后办业务;开发了 “工资到账提醒” 功能,还会自动计算 “可存金额”,帮年轻人养成储蓄习惯。
对要给孩子攒教育金、给老人备养老金的家庭,银行推出 “阶梯储蓄计划”。
根据家庭收入情况,建议每月存多少、存多久,到期能拿到多少利息,用大白话讲得明明白白。
客户经理不会推销不适合的产品,而是会说 “你家孩子还小,存短期的更灵活”“老人年纪大了,还是选保本的最放心”。
银行还常搞 “接地气” 的活动:和社区一起办 “邻里节”,设个金融咨询台,顺便帮居民免费修家电;在公园摆 “防骗宣传角”,用抚顺话讲诈骗案例;甚至赞助了社区的广场舞比赛,给优胜队发米面油当奖品。
这些活动让金融服务走出网点,变成了居民能参与的生活场景。
在抚顺人心里,抚顺银行早已不只是一家银行,而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。
它懂这里的烟火气,知这里的人情世故,用实在的服务、贴心的支持,陪着一代又一代抚顺人过日子。
未来,这家 “本土街坊银行” 还会继续守着这片土地,和抚顺人一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。